close


maxresdefault  
《般舟三昧經》的念佛禪觀啟示
慈光禪學學報 第二期
圓光佛學院教務長 釋惠謙

圓光佛學院 網站:http://www.ykbc.org.tw/
 
提要:
《般舟三昧經》是傳譯到中國最早的淨土經典,若要探究中國念佛禪觀思想的起源與發展,則對《般舟三昧經》的內容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必須作深入的了解。
因此本文乃就《般舟三昧經》的傳譯及各品的大意,作一簡要的介紹與說明。又於《般舟三昧經》對後世的影響中,略舉了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天台智者大師、善導大師、慈愍三藏、南岳承遠大師、金臺法照大師及台灣當代般舟三昧之弘修,逐項來加以解說。
希望透過本文的報告,不但能了解《般舟三昧經》的內容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更能對未來的念佛禪觀,提供根深的法源基礎而發展的更廣大茂盛。
 
 
關鍵字:
般舟三昧經 念佛禪觀 念佛三昧 常行三昧
 
目次
前言             
壹、《般舟三昧經》傳譯簡介  
貳、《般舟三昧經》全經     
大意及提示         
(一)解經題    
(二)問事品第一    
(三)行品第二
(1)修行大要    (2)確指西方    
(3)見佛之因   (4)見佛聞法,悟入空性
(四)四事品第三    
(五)譬喻品第四
(六)四輩品第五   (1)比丘  (2)比丘尼  (3)優婆塞   (4)優婆夷
(七)擁護品第六
(八)勸助品第七
(九)至誠品第八
參、《般舟三昧經》對後世的影響
(一)東晉廬山慧遠大師
(1)慧遠大師之事蹟簡介 
(2)《般舟三昧經》與〈念佛三昧詩集序〉
(3)與鳩摩羅什法師的問答信
(二)天台智者大師立常行三昧
(三)善導大師著《般舟讚》
(四)慈愍三藏作《般舟三昧讚》
(五)南岳承遠大師及金臺法照大師
(六)台灣當代般舟三昧之弘修
肆、結論
*略語表    *參考書目


前言
「禪觀」如果廣義解釋的話,就是止觀------止息煩惱妄想,觀照實理實事。佛教中一切法門,皆可說是止觀法門。因此,所謂的「念佛禪觀」,也就是以念佛為方便來修習止觀的法門。
然而念佛又有多途,依宗密大師之見,可分為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及稱名念佛四種。若是查閱佛學工具書「念佛」之條目,更有各種不同的念佛分類方式。這些分類方式,都是祖師大德依其解行心得而加以發揮的,很值得後人參考。也可以這麼說,這些念佛分類方式,就是祖師大德對於念佛禪觀的看法。
不過,本文並非要一一介紹祖師大德的念佛禪觀論,而是想探討《般舟三昧經》中,佛陀所揭示的念佛禪觀,及其對於後世的影響。事實上,佛陀談到念佛禪觀的經典不少,本文之所以會擇《般舟三昧經》作為研究主題,主要原因有二:
一、          本經為淨土經教傳譯至中國之嚆矢,亦是現存大乘經典中最早期的作品
二、          此經重於禪定(三昧)之修行,與一般淨土經教重於信願往生不同,以本經為研究主題的論文,似乎更適合發表於禪學學報中。
至於祖師大德的念佛禪觀論,只能留待以後的因緣了。


壹、《般舟三昧經》傳譯簡介

《般舟三昧經》在藏經中現存四種譯本,今作表解比較如下:
【《般舟三昧經》譯本比較表解】(書名簡稱請見略語表)


譯本簡稱    《大正藏》出處  卷品數目  譯者  翻譯年代
《般一》  大13‧897~902共6 頁   1卷8品  後漢‧支婁迦讖  西元179年
《般二》   大13‧902~919共18 頁   3卷16品  後漢‧支婁迦讖  西元179年
《拔陂》   大13‧920~924共5 頁  1卷未分品  失譯  不詳
《賢護》  大13‧872~897共26 頁   5卷18品   隋‧闍那崛多  西元595年


貳、《般舟三昧經》全經大意及提示
本文之探究以《般一》為主,餘三譯本為輔,故今介紹《般一》經題及八品之大意、示如下。
(一)解經題《般舟三昧經》
「般舟」梵語為pratyutpanna,原為現前、現在之意。依本經修行,可使一切諸佛皆現在前,故稱「般舟」。所以「般舟三昧」,又稱為「諸佛現前三昧」、「般舟定」、「佛立三昧」、「見佛定」等等。
亦有人根據《般一》〈四事品第三〉「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彈指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供養。是為四。」(大13‧899c‧11),而稱「般舟三昧」為「常行三昧」、「常行道」等等。
 
 
 (二)問事品第一 (大13‧897c‧28)
在羅閱祇迦竹園中,[*]陀和菩薩問佛,菩薩當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攬萬流?云何行,博達眾智,所聞悉解而不疑?……等一連串云何修行,而能得各種功德的問題。佛告之曰:若能修習「十方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則汝之所問悉可得也。
 
 
 (三)行品第二 (大13‧898b‧9)
  (1)修行大要 
佛告[風*犮]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三昧)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立一念  信是法  隨所聞  念其方  宜一念  斷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進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與無  勿念進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後  勿念左  勿念勿念無  勿念有  勿念遠 勿念近  ……因緣會  因緣散  悉了是  知本無  加慈哀  於一切施貧窮  濟不還  是為定 菩薩行  至要慧  起眾智
佛告[風*犮]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


其中「立一念  信是法  隨所聞  念其方  宜一念  斷諸想」即是本經修行要旨,從下文(13899a11)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即可窺見其意,唯不限念西方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隨其所聞,悉得念之,皆可成就般舟三昧。
又此段經文,看來頗有「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羅蜜」之意。如是說來,此段經文亦是大乘三昧禪修的共通原則。

  (2)確指西方
  此品又云: (大13‧899a‧11)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
(大13‧899a‧27)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


此段經文二尊(釋迦、彌陀)同宣,實是稱名求生者極有力之經證也。而本經會判為淨土經教,主要也是依據本段經文。

  (3)見佛之因
此品又云: (大13‧899b‧16) 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自在,欲見何方佛即得見。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 用是三事故得見。

此段經文明白揭示,不但可見西方阿彌陀佛,亦可見十方諸佛。
 更揭示得見諸佛之因有三:佛本願功德力、修習般舟三昧功德力、及行者本身善根功德力。 

  (4)見佛聞法,悟入空性
此品又云: (大13‧899b‧24)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意所作耳(三界唯心造)。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涅槃,是法(見佛乃至一切法)無可樂者。設使念為空耳,無所有也。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佛爾時說偈言

心者不自知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癡   無心是涅槃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願
 
此段經文說明不但能見佛聞法,更能如理思惟,悟入實相唯心,與般若空慧相應。所以吾人修行,萬萬不可著於境界,不論是聖境、凡境、順境、逆境……。當知一切境界唯是自心,心淨則國土淨,是故文云「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涅槃」豈不明耶!「有想」即是取相生著,「無想」即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心無想是涅槃」不正是《心經》「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

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的推論,所有的大乘三昧禪觀,皆必須與般若空慧相應。也就是說,一切佛法不能離開般若,若離般若即成外道。我們知道,外道也能入很深的「禪定」,可是他有般若空慧,所以不能稱為「禪觀」,「禪觀」的「觀」字,可說就是觀察諸法空相的意思,所以不管我們修學任何三昧禪觀,一定要有般若空慧為基礎,才是佛陀的正法。

 (四)四事品第三(138998)
此品中明文提出有四種四事法,菩薩依之修行皆可速得般舟三昧,今錄出如下,以提供行者參考。

(1)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退者。三者、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

(2)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彈指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供養。是為四。

(3)復有四者,疾得是三昧:一者、合會人至佛所。二者、合會人使聽經。三者、不嫉。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為四。

(4)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二者、持好素寫是三昧。三者、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四者、常護佛法。是為四。」

又此品中強調修此三昧善敬其師的重要,在師道日下的今天,似乎更具有啟示意義吧!亦錄文於下,以供警策。
 (大13‧900a‧4)佛告[風*犮]陀和,欲學是三昧者,當敬於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菩薩敬善師,從學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於中立,東向視見若干百千萬億佛,十方等悉見之,譬如人夜起觀星宿甚眾多。菩薩欲得見今現在佛悉在前立者,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當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不得懈怠。  
 
 
 (五)譬喻品第四(13900a12)
佛以種種譬喻說明:聞此般舟三昧而不能受持書寫等之失,反之則福德無邊。
 
 
 (六)四輩品第五(13900c16)
分別說明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三昧,當云何修行,今錄出偈頌如下,以供四眾弟子修行參考。

  (1)比丘(13901a11)
如我所說悉受持  常獨處止行功德  自守節度不聚會  常行乞食不受請  敬於法師視如佛  除去睡眠志開解 常自精進無懈怠  如是行者得三昧

  (2)比丘尼(13901a22)  
若比丘尼求三昧  常當精進勿懈怠  無得聽於貪欲心   除去瞋恚自高貴  不得慢欺及調戲  常行至誠立一信 恭敬善師視如佛  如是行者得三昧

  (3)優婆塞(居士)(13901b6)
居士欲學是三昧  當持五戒勿毀缺  常當思欲作沙門  不貪妻子及財色  常八關齋於佛寺  不得貢高輕蔑人 心無榮冀思所欲  奉行經法心無諂  棄捨慳貪常惠施 常當奉敬比丘僧  常志一行勿懈怠  學是三昧當如是

  (4)優婆夷(13901b21)
優婆夷欲學三昧  奉持五戒勿缺毀  承事善師視如佛  不得拜天祠祀神  除去殺盜及嫉 不得兩舌鬥彼此  不得慳貪常念施  見惡覆藏唯歎善  不得  諛諂有邪婬  常當卑謙勿自大  敬事比丘比丘尼如是行者得三昧
 
 
 (七)擁護品第六(13901b27)
受持般舟三昧者,諸佛菩薩天龍八部,皆共讚譽是菩薩,皆共擁護承事供養,瞻視敬仰思欲相見
 
 
 (八)勸助品第七(13901c26)
「勸助」即是隨喜。佛勸聞是三昧者,能生起四種隨喜之心:隨喜過去諸佛受持此三昧、隨喜當來諸佛受持此三昧、隨喜現在諸佛受持此三昧、隨喜一切眾生受持此三昧。若能如是隨喜,其福不可思議。
 
 
 (九)至誠品第八(13902b11)
佛述其往昔為求此三昧,因魔事數起而不得聞,勉今聞者當善承其師 持此三昧無有懈怠。又云:
(大13‧902c‧1)若有人欲學者,當助歡喜,欲學而得,學者持佛威神使學。當好書是三昧著素上,當得佛印印之,當善供養。何謂佛印?
所謂不當行、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願、無所向生、無所取、無所顧、無所住、無所礙、無所結、無所有、盡於欲、無所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此乃)道要、道本。是印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何況愚癡者,是印是為佛印。」由此看來,本經與般若空慧結合甚為密切。    
最後付囑舍利弗、目揵連、[*]陀和等流通。
 
 
 
參、《般舟三昧經》對後世的影響
 (一)東晉廬山慧遠大師 
  (1)慧遠大師之事蹟簡
慧遠大師生於東晉成帝咸和9(西元334),雁門樓煩(山西省代州崞縣)人。21歲入太行恒山(山西省大同府渾源州)就道安大師聽講《般若經》,豁然有所領悟,遂與其弟(慧持法師)共同落髮執弟子禮。東晉太原六年(西元381)始入廬山。

元興元年(西元402)七月,師與真信之士123人,以劉遺民、雷次宗等十八高賢為上首,於般若台精舍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同修念佛三昧,同生西方,此即所謂廬山白蓮社,亦即結社念佛之濫觴也。後來結社諸人又各賦詩詠讚淨土,名為《念佛三昧詩集》,慧遠大師為之作序,即〈念佛三昧詩集序〉是也。義熙十二年(西元416)示寂,享年83歲。

  (2)《般舟三昧經》與〈念佛三昧詩集序〉
慧遠大師結社念佛,修念佛三昧期能見佛、往生西方。然當時《十六觀經》(西元424年,[-]良耶舍譯出)尚未譯出,故其念佛修行之思想,應是基於《般舟三昧經》。

慧遠大師在〈念佛三昧詩集序〉中云:「(52351b11)序曰: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專思」不就是《般舟三昧經》的「立一念  信是法  隨所聞  念其方」嗎?而「寂想」不就是《般舟三昧經》的「勿起想  有與無  勿念進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後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無  勿念有  勿念遠  勿念近  ……」嗎?

念佛三昧詩集序〉中又云:
(大52‧351b‧20)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合神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像生焉!非耳目之所至,而聞見行焉!」。

「內照交映」似即《般舟三昧經》的「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而「萬像生焉」似即《般舟三昧經》的「菩薩敬善師,從學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於中立,東向視見若干百千萬億佛,十方等悉見之,譬如人夜起觀星宿甚眾多」;而「非耳目之所至,而聞見行焉」不就是《般舟三昧經》的「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嗎?

在〈念佛三昧詩集序〉中,我們發現許多《般舟三昧經》的縮影翻版。因此,我們更可以斷定,當初慧遠大師在廬山道場結社念佛,修行所依據的法本,應該就是《般舟三昧經》。而慧遠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的第一位祖師,由此我們就可知道《般舟三昧經》在淨土宗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3)與鳩摩羅什法師的問答信
慧遠大師依《般舟三昧經》修行時,對於見佛的情況有所不明,曾以書信就教於鳩摩羅什法師。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45134b5)

遠問曰:念佛三昧,《般舟經》念佛章中說,多引夢為喻。……

若佛同夢中之所見,則是我相之所矚想相,專則成定,定則見佛。所見之佛,不自外來,我亦不往,直是想專理會大聞,於夢了疑大我。或或不出,境佛不來,而云何有解?解安可從乎?
若真茲外應,則不得以夢為喻。神通之會,自非實相,則有往來。往則是經表之談,非三昧意,後(復)何以為通?
……為是定中之佛?外來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則是我想之所立,還出於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則是夢表之聖人,然則成會之表(來),不專在內,不得令聞(同)於夢明矣!

慧遠大師對於《般舟三昧經》見佛以夢為喻,不甚了了。如果所見之佛是定中之佛,如夢非真唯是心想,則此佛之所解疑,未足信也,以唯是自心所現故。如果所見之佛是定外之佛,不當以夢為喻。因此不論是見定中之佛,或是見定外之佛,慧遠大師皆有所惑。

羅什大師回答:「(45134b22)見佛三昧有三種:

一者、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難問,斷諸疑網。
二者、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
三者、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三種定,皆名念佛三昧
……是以為未離欲諸菩薩故,種種稱讚般舟三昧。而是定力,雖未離(欲),亦能攝心一處,能見諸佛,則是求佛道之根本也。
 
又學般舟三昧者,離言憶想分別,而非虛妄,……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未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禪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為喻耳!
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三昧菩薩,亦復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為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為喻。……是故不應以此三昧所見,謂為虛妄。

從這段羅什大師的答文中,我們可以確定兩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凡夫雖未離欲,修般舟三昧能見諸佛。第二、所見諸佛非是虛妄,乃以三昧之力遠見諸佛。這對今日吾人修行念佛三昧或般舟三昧,實是莫大的肯定!
 
 
 (二)天台智者大師立常行三昧
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卷第二上〉云:
 (大46‧11a‧-6)行法眾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
(大46‧12a‧19)二、常行三昧者:先方法,次勸修。方法者: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此法出《般舟三昧經》,翻為佛立。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

大師立四種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依《般舟三昧經》立常行三昧,分兩科(甲一、方法;甲二、勸修)來加以說明,甲一、方法中又分身、口、意三科:乙一、身開遮;乙二、口說默;乙三、意止觀。解說如下。
 
  甲一、方法
   乙一、身開遮    
 (大46‧12b‧1)身開常行。行此法時,避惡知識及癡人、親屬鄉里。常獨處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備諸供具、香餚、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換衣服。唯專行旋,九十日為一期。……

身開:嚴飾道場、盥沐、行旋……等。
身遮:近惡知識、求索、別請……等。

   乙二、口說默
 (大46‧12b‧18)口說默者。九十日身常行無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以彌陀為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

口或說或默,口唱或先或後,總令身之步步、口之聲聲、心之念念不離阿彌陀佛。
 
   乙三、意止觀
(大46‧12b‧24)意論止觀者。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剎,在寶地、寶池、寶樹、寶堂,眾菩薩中央坐說經。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緣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相順緣,乃至千輻輪,令我亦逮是相。

心住一緣,次第逆緣、順緣佛之三十二相,此即是意修止。

(大46‧12b‧29)又念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一切法本無所有,壞本絕本。

如理思惟,觀察色心求佛了不可得,乃至一切法亦不可得,此即是意修觀。


  甲二、勸修
 (大46‧13a‧7)勸修者。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令無能為我作師者,於此坐不運神通悉見諸佛,悉聞所說,悉能受持者,常行三昧於諸功德最為第一。此三昧是諸佛母、佛眼、佛父,無生大悲母,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碎大地及草木為塵,一塵為一佛剎,滿爾世界中寶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聞此三昧不驚不畏,況信受持讀誦為人說,況定心修習如[殼*牛]牛乳頃,況能成是三昧。……

聞此三昧如上四番功德皆隨喜,三世諸佛菩薩皆隨喜,復勝上四番功德。若不修如是法失無量重寶,人天為之憂悲。如[鼻*邕]人把栴檀而不嗅,如田家子以摩尼珠博一頭牛云云。

不但四番功德(聞此三昧不驚不畏、信受持讀誦為人說、定心修習如[殼牛]牛乳頃、成是三昧)不可思議,聞此而能隨喜之功德,更勝前之四番功德,誠更不可思議也!
 
 
 (三)善導大師著《般舟讚》
《般舟讚》全名為《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乃依淨土三經及本經等所著成之淨土讚文。

於讚文之每段開頭,皆書「般舟三昧樂---願往生」。而在讚文之前序中,以問答方式說明整部《般舟讚》的核心主題à「般舟三昧樂」,今亦錄文解說於下:
 
(大47‧448b‧17)又問曰:般舟三昧樂者是何義也?答曰: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三業無間,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為定。由前三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為樂。亦名立定見諸佛也,應知。

由此可看出善導大師對於修行般舟三昧的重視與法喜了。尤其他說「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為樂」,似乎是親身的體驗;而且在讚文中反覆地說「般舟三昧樂」,似乎希望一切眾生,皆能分享這份現見諸佛的法喜。多麼誠摯動人的一位祖師啊!無怪乎當時全長安城的人,皆被感化同修念佛求願生西。
 
 
 (四)慈愍三藏作《般舟三昧讚》
慧日法師11,唐玄宗賜號慈愍三藏。幼時見義淨法師由印度返國,心羡期望亦能赴印,遂於嗣聖十九年(西元702)前往印度。遍訪天竺之善知識,皆讚淨土勸修往生。於健陀羅國之山中,絕食祁請觀音聖像,經七日夜感觀音菩薩現身摸頂指示,當如願傳法利人,往生極樂國。於開元七年(西元719)返回長安,卒於天寶七年(西元748),享年69 歲。

慈愍三藏特重般舟三昧之修持,勸人志期見佛。著有《般舟三昧讚》,四句一偈,共三十七偈半,今收錄於法照大師的《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中(47481a4)

《般舟三昧讚》每偈的前二句,皆是「般舟三昧樂---願往生專心念佛見彌陀---無量樂」,很面熟吧!是的,慈愍三藏的《般舟三昧讚》,可說是承襲善導大師的《般舟讚》。
 
 
 (五)南岳承遠大師及金臺法照大師
承遠大師12於南岳衡山,從通相法師受具足戒,並於其座下學習經、律。聽說慧日法師離開長安到廣州,特遠從衡山至彼求教,彼教其修念佛三昧以濟群生。歸回衡山之後,遂頓息諸緣專修淨土般舟三昧,精苦修持常感聖境現前,並名其居處為般舟道場。

當時法照大師在廬山修定,於定中往極樂世界,見有一著惡衣之僧,侍立於阿彌陀佛之側,遂問佛是何人也?佛答此乃南岳承遠法師是也。出定後遂往衡山拜謁承遠大師,悲喜交集受教於彼,後始修五會念佛弘化於世。法照大師在唐代宗時受封為國師,告天子言其師有異德,天子遂南嚮作禮,則知彼師徒二人行化天下矣!

前文有提及法照大師所著的《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中,錄有慧日法師所著的《般舟三昧讚》,由此可看出,承遠大師及法照大師之修持般舟三昧,受慧日法師影響甚大。
 
 
 (六)台灣當代般舟三昧之弘修
據個人目前了解,台灣當代有兩處道場有般舟三昧之實修人才。一位是埔里靈巖山寺妙蓮長老,在香港閉關二十年中,曾修般舟三昧(九十日中不坐、不臥、不睡、日中一食)十次。另一位是埔里圓覺寺果孝法師,設有關房讓人專修般舟三昧,另率四眾弟子行方便般舟三昧(一日夜或數日夜)來方便學習。



肆、結論
一、《般舟三昧經》是現存大乘經典中最早期的作品,也是淨土經典的最早先驅。若欲探討念佛禪觀的源流及發展,對本經之宗旨意趣,及其對後世之影響,則須加以深入研究,方得掌握其要。
 
二、「般舟三昧」之本意為「諸佛現前三昧」,即專心思念諸佛,則能入定見佛,並無一定要九十天中不眠常行之嚴格規定。若依《般舟三昧經》之經文來看,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只是在〈四事品第三〉中,佛開示有四種四事法能疾得是三昧,其中的一種而已。
不過相較其餘的淨土經典,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實是本經之特色,而且祖師亦重視強調本經九十天不眠常行的修法,所以傳沿至今,只要一提到「般舟三昧」,便認為是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地專修念佛三昧
 
三、東晉慧遠大師為中國淨土宗的始祖,亦是中國結社念佛之嚆矢,而其深受《般舟三昧經》之影響。又智者大師依《般舟三昧經》立常行三昧,善導大師著《般舟讚》,慈愍三藏作《般舟三昧讚》,承遠大師及法照大師亦以般舟三昧行化於世,乃至台灣當代仍有人修持般舟三昧,因此我們可以確知,《般舟三昧經》對於中國念佛禪觀之思想及實修,其影響實甚為廣大及深遠。
 
四、本文因手頭資料、時間及篇輻等因素,關於《般舟三昧經》對後世之影響,只對唐前及當代略加述討論。至於唐前及當代更深細或以外的情形,則敬待他稿。
 
 
 
略語表:
1. 《般一》 《般舟三昧經》(一卷八品)
2. 《般二》 《般舟三昧經》(三卷十六品)
3. 《拔陂》 《拔陂菩薩經》
4. 《賢護》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5. 《佛光》 《佛光大辭典》,慈怡主編。
5. 《百科》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主編。
6. 《白話》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般舟三昧經》,吳立民、徐蓀銘釋譯。
7. 《教史》 《中國淨土教理史》,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
 
  
 
參考書目
一、《般舟三味經》
二、《拔陂菩薩經》
三、《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四、《佛光大辭典》,慈怡主編,佛光出版社,19896月五版。
五、《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元月。
六、《中國佛教經寶藏精選白話版68般舟三味經》,吳立民、徐蓀銘釋譯,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4月初版。
七、《中國淨土教理史》,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正聞出版社,民804月三版。
八、《華嚴普賢行願品疏鈔》澄觀疏,宗密鈔,佛陀教育基金會,民796月。
九、《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55
十、《廬山蓮宗寶鑑》大正藏第47
十一、《樂邦文類》大正藏第47
quote
http://857andy520.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84.html
 
【回覆】《般舟三昧經》的念佛禪觀啟示,得禪定最快的方法!🔴(道)獨一神+獨生女+獨生子=三一真神名稱🔴
 
想知道三一真神的累世名稱?→請到 http://jeva668.tk 彌勒元年-家園啟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翊鼎 的頭像
    張翊鼎

    Jeva888仙女粉絲團

    張翊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