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http://cjd-ch.blog.163.com/blog/static/2063682920079251097780/ 
校勘于:20130127 17:24 


道教神仙譜先天尊神-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的由來: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生於太無之先,稟自然之氣,初稱元始天王。東晉葛洪的《枕中書》稱,「昔二儀未分,溟滓鴻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元始天王,開天闢地,治世成功以後,蛻去軀殼,一靈不昧,遊行空中,見聖女太元,喜其貞潔,即化成青光投入其口。聖女懷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背膂之間,言語行動常有彩雲護體。因其前身是盤古、元始天王,就稱為元始天尊。《歷世神仙體道通鑒》稱,「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此氣化為開闢世界之人,即為盤古;化為主持天界之祖,即為元始。」 居天最高: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稱,神靈所居之處是「玉清三元宮」,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內,有紫雲之閣,碧霞為城。眾神仙按時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 

秘道度仙:《隋書經籍志》稱元始天尊以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即授以秘道,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 

奉祀:道教宮觀大多設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誕之日是正月初一。民間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 

先天尊神-靈寶天尊 

靈寶天尊的由來:靈寶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的《真靈位業圖》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僅次於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據《雲笈七籤》引《洞真大洞真經》,靈寶天尊係「玉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真,結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靈寶略記》則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託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郁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 

輔司高仙: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處受經法以後,即輔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闕,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衛。萬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 

靈寶度人:據《洞玄本行經》,靈寶天尊以靈寶之法,隨世度人。自元始開光,至於赤明元年,經九千九百億萬劫,度人有如塵沙之眾,不可勝量。凡遇有緣好學之人,請問疑難,靈寶天尊即不吝教誨。天尊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欲見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即到。 

奉祀:道教宮觀裡的三清殿中,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以靈寶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靈寶天尊之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民間於夏至日之供奉常以靈寶天尊為主神。 

先天尊神-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的由來: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約自北魏起,又稱太上老君。?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匯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先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髮,故稱老子。亦有稱其母於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據東漢延熹八年陳相邊韶的《老子銘》,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道成化身,蟬蛻度世」。齊梁高道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定太清太上老君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極宮,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書》的《釋老志》稱太上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道之化身:《雲笈七籤》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虛,出入杳冥。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步宇宙之曠野,歷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為聖作師:太上老君自伏犧氏合神農氏以後,累世化身人間,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伏犧氏時為郁華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祿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殷湯時為錫則子,文王時為文邑先生等等。世代作聖者之師。 

奉祀:道教宮觀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鬚白髮老翁,手執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均設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是日大多舉行祝誕聚會或祈福延壽道場。 

先天尊神-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的來歷:玉皇大帝簡稱玉皇,又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宋代真宗和徽宗都上有聖號。宋真宗上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上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道經中全稱作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尊玉皇上帝。據《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玉皇大帝乃昊天界上光嚴凈樂國王與寶月光皇后所生之子。出生之時,身寶光焰,充滿王國。幼而敏慧,長而慈仁,將國中庫藏財寶,盡散施窮乏困苦、鰥寡孤獨、無所依靠、饑饉殘疾的一切眾生。凈樂國王駕崩後,太子治政有方,告敕大臣,俯含眾生,遂捨國赴普明香岩山修道,經三千二百劫,始證金仙,初號自然覺皇,又經億劫,始證玉帝。 



萬神之帝:玉皇大帝是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三界萬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玉皇有制命九天階級、征召四海五嶽之神的權力。萬神都列班隨侍其左右,猶如人世間的皇帝和公卿。白居易有詩稱「安期羡門輩,列侍如公卿。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致誠」。 



總執天道: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三清與玉皇,猶如先虛無而後妙有,先無極而後有太極,先無為而後有為。故玉皇為三才主宰,掌天地人之均軸。玉皇大帝遣紫微北極大帝掌天地經緯,遣勾陳上宮大帝掌天地人三才,主人間兵革,遣后土皇地衹掌陰陽生育、大地山河。天地萬物、陰陽造化無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 

奉祀:玉皇大帝神誕之日為正月初九日。道教宮觀要舉行金籙醮儀,稱「玉皇會」。參加醮儀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行「齋天」大禮,以祈福延壽。福建和台灣省民眾稱玉皇大帝為「天公」。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家老小,齋戒沐浴,上香行禮,祭拜誦經,有的地方還唱戲娛神。中國北方過去還有舉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遊村巡街的習俗。十二月二十五日傳稱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間的日子,舊時道觀和民間都要燒香念經,迎送玉皇大帝。 

先天尊神-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的由來:太乙救苦天尊,又稱太一救苦天尊,尋聲救苦天尊或十方救苦天尊等。據《太一救苦護身經》,太乙救苦天尊就是天庭中?東方長樂世界的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或在天宮,或降人間,或居於地獄,或威攝群邪,無處不在。太乙救苦天尊能隨物應化,變化成仙童玉女、帝君聖人、天尊真人、金剛神王、魔王力士、天師道士、皇人老君、天醫功曹、男人女子、文武官宰、都大元帥、教師禪師、風師雨師等等,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此聖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 

職能和奉祀:《太上三洞表文》中稱天尊有九,即:太乙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九幽拔罪天尊、朱陵度命天尊、火煉丹界天尊、法橋大度天尊、金闕化身天尊、逍遙快樂天尊、寶華圓滿天尊等。太乙救苦天尊居九天尊之首。太乙救苦天尊之職就是「至聖至仁,極慈極愛,乘九師之仙馭,散百寶之祥光,接引浮生」。傳稱,人如遇到苦難,只要念誦太乙救苦天尊名號,太乙救苦天尊就會隨聲應化,幫助人解憂排難,化凶為吉。對於積功行善、功行圓滿之人,太乙救苦天尊會「乘九師之仙馭,散百寶之祥光」,接引昇仙。道教的主要宮觀一般都有太乙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太乙救苦天尊之神像常作天尊騎獅子狀。道教徒通常只是在上中下三元之日或為亡魂舉行黃籙超度道場時,才奉祀太乙救苦天尊。宋元以來,道教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的,名目繁多。例如:《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九幽燈儀》等等。在此類科儀中,太乙救苦天尊除了接引浮生以外,還主持以水火交煉亡魂、主持清蕩血湖地獄,破獄拔度罪魂等等。

先天尊神-三官大帝:天、地、水 

三官大帝的由來: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的《覲禮》篇稱;「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不過,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東漢時,張陵創立天師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南北朝時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為一。 

天官賜福: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奉祀: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神誕之日,道教徒都進廟燒香奉祀,或建金籙、黃籙道場,以祈福消災。 

先天尊神-四御 

四御的由來:四御指的是道教三清尊神下的主宰天地萬物的四位尊神,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玉皇大帝是萬神之主。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是紫微垣中的大帝座星君,居於中天,萬星之宗主。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是北極帝座之左四座星組成的勾陳,位同北極,為天轉之樞紐。后土皇地祇,是天地中央之像,唐代以前作男像,唐武則天時出現女像。宋真宗潘皇后在嵩山建殿,供奉后土玄天大聖后像,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上地祇徽號: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其後,后土皆作女像。宋代以後,由於玉皇大帝在道教神系中的地位和職能有所加強,因此,道書中多有將玉皇大帝排列在「四御」之外的說法,將「四御」解釋為北南西東四極之天帝,即:北極紫微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太極天皇大帝和東極青華大帝。當今中國道教已經恢復了宋代以前的對「四御」的說法。 



職能:玉皇大帝是總執天道之大神,位居三清之下,眾神之上。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協助玉皇大帝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道書稱其「萬星之宗主,三界之亞君,次於昊天,上應元氣」。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大帝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統御諸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祇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至於宋代以後以四極大帝作為四御的,四極大帝也各有職能,即:北極紫微大帝總御萬星,南極長生大帝總御萬靈、主管萬靈之壽夭,太極天皇大帝總御萬神,東極青華大帝總御萬類,主管救度眾生。 

奉祀:道教宮觀中多有在三清殿以外,另設有四御殿,供奉四御尊神。在大型齋醮儀禮活動中,除了供奉三清外,也別設有四御之神位。道書稱「各居一列,各全其尊」。四御各尊神也分別有其神誕之日,玉皇大帝為正月初九日,紫微北極大帝為十月二十七日,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為二月初二日,后土皇地祇為三月十八日。道教信徒多有在四御尊神神誕之日分別赴道觀燒香奉祀的。 

先天尊神-土皇 

土皇的由來:土皇是道教的地神。中國古代就有地神,即后土,職掌陰陽造化、山河秀麗。道教以后土為僅次於三清的四御神之一,神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南北朝時期,道教的宇宙創世理論有很大發展,對於神仙所居的天界作了區分。北周宇文邕撰《無上秘要》有「三界品」,將天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天,以及無色界之上的四梵天,合為三十二天。《度人經》也有三十二天之說,以東南西北四方配置,每方八天,合三十二天。北齊嚴東注稱「方有八天,合三十二天也。三天羅其上」。唐代又有「大羅天彌覆三清之上」,合為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各有天帝。按天地感應之說,道教認為,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上有天帝,下有土皇。因此,土皇是各方土地的主管神靈。《洞玄靈寶河圖仰謝三十六土皇齋儀》稱,「依洞神之法,立墠設位象三十六天,燒香燃燈應三十六地」。 



區分和名稱:土皇分為九壘,壘各有名。每壘分設四名土皇,共三十六名土皇。據《洞玄靈寶河圖仰謝三十六土皇齋儀》,「第一壘色潤地,第一土皇君姓秦諱孝景椿;第二土皇君姓黃諱昌上文;第三土皇君姓青諱玄文基;第四土皇君姓蜚諱忠陣皇。第二壘剛色地,第五土皇君姓戍諱神文光;第六土皇君姓郁諱黃母生;第七土皇君姓玄諱乾德維;第八土皇君姓長諱皇明。第三壘石臘色澤地,第九土皇君姓張諱維神;第十土皇君姓周諱伯上人;第十一土皇君姓朱諱明車子;第十二土皇君姓庚諱文敬士。第四壘潤澤地,第十三土皇君姓賈諱雲子高;第十四土皇君姓謝諱伯無元;第十五土皇君姓己諱文泰陣;第十六土皇君姓行諱機正方。第五壘金粟澤地,第十七土皇君姓華諱延期明;第十八土皇君姓黃諱齡我容;第十九土皇君姓雲諱探無淵;第二十土皇君姓蔣諱通八光。第六壘金剛鐵澤地,第二十一土皇君姓李諱上少君;第二十二土皇君姓范諱來力安;第二十三土皇君姓張諱李季元;第二十四土皇君姓王諱駟女容。第七壘水制澤地,第二十五土皇君姓唐諱初生映;第二十六土皇君姓吳諱正法圖;第二十七土皇君姓漢諱高文徹;第二十八土皇君姓京諱仲龍首。第八壘大風澤地,第二十九土皇君姓葛諱玄升光;第三十土皇君姓華諱茂雲長;第三十一土皇君姓羊諱真洞玄;第三十二土皇君姓周諱尚敬原。第九壘洞元無色剛維地,第三十三土皇君姓極諱無上玄;第三十四土皇君姓升諱靈元浩;第三十五土皇君姓趙諱上伯玄;第三十六土皇君姓農諱勒無伯」。南宋蔣叔輿編《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在列舉各土皇名號時,在各名號前加有「后土」兩字,表明南宋道教視「土皇」為「后土」的下屬神靈,其職能是職掌陰陽,化育大地,消釋幽暗,抬引神明。 

奉祀:道教較大的宮觀中,在四御殿裡供奉有后土神像或神位,鮮有列三十六土皇神像或神位的。但在大型齋醮儀禮中,多供奉三十六天帝和三十六土皇的神位。唐代以來,隨著風水之術的廣泛流行,道教信徒在動土、上樑、安宅、鎮宅、建橋、鋪路時,常要舉行禮謝土皇的齋儀,以祈求路橋暢通、家宅平安、降福消災。 

先天尊神-西王母 

西王母的來歷: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又稱西姥、王母、金母和金母元君。全名為白玉龜台九靈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龜台九鳳太真西王母或太靈九光龜台金母元君。西王母之名最初見於《山海經》。「西」指方位,「王母」即神名。西王母由混沌道氣中西華至妙之氣結氣成形,厥姓侯氏,位配西方。《漢武帝內傳》稱西王母上殿時,「著黃金褡孎,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鐍鳳文之舄。視之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漢武帝拜受西王母之教命。《山海經》中言西王母人身虎齒,豹尾蓬頭云云,乃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非西王母之形。 

女仙之宗:西王母為女仙之宗,居崑崙之間,有城千里,玉樓十二,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元室,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山。《博物志》稱,瑤池有桃樹,「三千年一生實」。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隸屬於西王母管轄。 

育養萬物:元始天尊授西王母以方天元統龜山九光之籙,使制召萬靈,統括真聖,監盟證信,總諸天之羽儀,監上聖之考校。西王母和東王公又是道氣陰陽之父母,共理二氣,育養天地,陶鈞萬物。黃帝討伐蚩尤之暴時,蚩尤多方變幻,呼風喚雨,吹煙噴霧,西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黃帝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黃帝遂克蚩尤於中冀。虞舜即位後,西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環、白玉琯及地圖,舜即將黃帝的九州擴大為十二州。 

奉祀:《漢武帝內傳》中有西王母賜三千年結果之蟠桃事,因此,西王母開蟠桃會的故事深入人心。道教和民間一直將西王母作為長壽的象徵,以西王母作為金籙延壽道場的主神。每逢西王母神誕之日,一說是三月初三日,一說是七月十八日,道教徒,特別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觀內,為西王母建祝誕道場,同時祈求健康長壽。 

先天尊神-雷祖 

雷祖的由來:雷祖,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據《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稱,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說是軒轅黃帝升仙以後成為雷精,主雷雨之神。雷祖為其封號。雷祖居於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由三十六神司之。行雷之時,雷祖擊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雷部有神三十六名,皆當時輔相有功之臣。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則稱聞仲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其率領之雷部催雲助雨護法天君共有二十四名。其中有道觀內常有供奉的律令大神鄧元帥忠,銀牙耀目辛天君環,飛捷報應張使者節,左伐魔使苟元帥章,右伐魔使畢元帥環等天將,還有陶天君榮、龐天君洪、秦天君完、趙天君江、董天君全、袁天君角等等。 

職能:雷公、雷神的崇拜,古已有之。但是,在神系中設置雷部,並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其事,當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時期,道教神霄、清微諸派,崇尚施行雷法,於是,雷之功能不僅在於施雨,而且擴大到了主天之禍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就稱,要對「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者,即付五雷斬勘之司,先斬其神,後勘其形,以致勘形震尸,使之崩裂。 

奉祀:《明史》的《禮志》稱,「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現示之日,故歲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道教的主要宮觀大多供奉雷祖。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有道教徒進廟燒香,祈福消災。道教正一派在一些大型齋醮禮儀中常設有雷祖的神位,並在科儀中有召請雷部諸天君的內容。 



星君-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的來歷:真武大帝,又稱玄武神,玄天上帝。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凈樂國王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捨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屈原《楚辭》之《遠游》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注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北宋開寶年間,玄武神降於終南山。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為翌盛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欽宗等屢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永樂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 

北斗注死:玄武是北方七宿的總稱。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長壽,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水位之精:《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奉祀:農曆三月初三日,是真武大帝神誕之日。各地真武廟均有奉祀祝誕祭典。其中以武當山進香朝拜為最盛。 

星君-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的來歷: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忠主孝親: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的楷模。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繫,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星君-五星七曜星君 

五星七曜星君的由來:五星七曜星君是道教的七位星神。五星指的是歲星(木星)、熒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鎮星(土星)。五星又稱五曜,加上日、月,合稱七曜。道教尊七曜為神,名為星君。日月和星神的崇拜,起於上古。兩漢時,讖緯之學多有據星象以驗人事吉兇者。道教以日為陽精,稱其為日宮太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月亮為陰精,稱其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后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雲笈七籤》之《總說星》節中,五星各有名號:東方歲星真皇君(又稱木德真君),名澄瀾,字清凝。南方熒惑真皇君(又稱火德真君),姓浩空,諱維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又稱金德真君),姓浩空,名德標。北方辰星真皇君(又稱水德真君),名啟垣,字積原。中央鎮星真皇君(又稱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 

長養萬物:《玄門寶海經》云,「陽精為日,陰精為月。分日月之精為星辰。星辰共以真道,要養萬二千物,下及六畜糞土草木,皆被服其秘道要德而生長焉」。意為五星七曜皆是道的體現。天地依靠日月星辰之真氣,長養萬物。 

各司其職:《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詳述五星之職掌,稱東方木德真君「主發生萬物,變慘為舒。如世人運炁逢遇,多有福慶,宜弘善迎之」。南方火德真君「主長養萬物,燭幽洞微。如世人運炁逢遇,多有災厄疾病之尤,宜弘善以迎之」。西方金德真君「主就斂萬物,告成功肅。如世人運炁逢遇,多有災怪刑獄之咎,宜弘善而迎之」。北方水德真君主「通利萬物,含真娠靈。如世人運炁逢遇,多有災滯劾掠之苦,宜弘善而迎之」。中央土德真君「主四時廣育萬類,成功不愆。如世人運炁逢遇,多有憂塞刑律之厄,宜弘善以迎之」。至於日和月,《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中稱,有遇日君者,「必得仙術」;有遇月君者,「所求皆得,有所得者即是度世不死之術」。 

奉祀:道教宮觀常有供奉星神之專殿,間亦有供奉五星七曜星君者。在大型齋醮儀禮中,一般均設有五星七曜神位,並在有關科儀中召請五星七曜星君降壇施法。道教徒中也常有為轉變年運、祛病除邪、祈福延年而參拜星辰之神者。 

星君-四靈二十八宿 

四靈二十八宿的由來:四靈,又稱四相或四象,指的是天上四方星宿所組成的圖象,即東方的青龍,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三輔黃圖》稱,「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在觀測天象時,對日月運行經過的區域的恒星劃分、選定並標志的二十八個星群座。緯書《尚書考靈曜》稱,「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龍,曰左青龍。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其形如鶉鳥,曰前朱雀。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龜蛇,曰後玄武」。二十八宿星官,各有名姓、服色和職掌。如角星神,姓賓,名遠生,衣綠玄單衣。亢星神,姓扶,名司馬,馬頭赤身,衣赤緹單衣,帶劍,等等。 

道門護衛:四靈二十八宿在道教神系中,一直作為護衛神靈。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的《雜應》中稱太上老君的護衛神,「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道藏》有《北斗七元紫庭延生秘訣》,內稱道士行法時,「左有青龍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監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後有玄武名執明,建節持幢,負背鐘鼓,在吾前後左右」。四靈當係道士行法護衛神靈。其中玄武星神自明代以後,倍受尊崇而另稱玄天上帝、或真武大帝。 

奉祀:道教宮觀常有在山門靈官殿兩側奉祀四靈的,四靈金身戎裝,天將裝束,當是以四靈為道門護衛神靈之意。道教徒進廟燒香,大多從山門開始,即從奉祀王靈官和四靈開始。道教的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四靈二十八宿的神位,並在科儀中經常有召請四靈護法的細節。 

星君-斗姆 

斗姆的由來:斗姆,即北斗眾星之母,全稱九靈太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又稱中天梵氣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聖德天尊,又稱大圓滿月光王、東華慈救皇君天醫大聖。簡稱斗姆或斗姆元君。斗姆在天主治天寶閣,「生諸天眾目之明,為北斗星之母。斗為之魄,水為之精,主生」。 

職能:據《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斗姆「以大藥醫垂治之功,燮理五行,升降二氣,解滯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應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療病痾,職重天醫」。《延生心經》又稱「斗姆登於寶座之上,怡養神真,修煉精魄,沖然攝氣,氣入玄玄。運合靈風,紫虛蔚勃,果證玄靈,妙道放無極微妙光明,洞徹華池。化生金蓮九苞,經人間七周夜,其華池中光明愈熾愈盛。其時一時上騰九華天中,化成九所大寶樓閣」。寶樓閣中,混凝九真,應現九皇道體:一曰天皇,二曰紫微,三曰貪狼,四曰巨門,五曰祿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貞,八曰武曲,九曰破軍。由斗姆化生的九皇道體,就是北斗九辰星君。《雲笈七籤》稱,「夫九星者,寔九天之靈根,日月之明梁,萬品之宗淵也。故天有九氣則以九星為其靈紐,地有九州則以九星為其神主,人有九孔則以九星為其命府,陰陽九宮則以九星為其門戶,五嶽四海則以九星為其淵府」。因此,斗姆既為九星之母,當主天地萬物之生。 

奉祀:道教的一些主要宮觀,也有設有斗姆殿的。其斗姆像作女像,三目、四首、八臂。斗姆神誕之日,一說是六月二十日,一說是九月初九日。道教徒多於道觀內斗姆殿舉行祈嗣或延生道場,祈禱健康長壽,子孫平安。 

星君-六十甲子神 

歲星繞日一周需時為地球繞日之十二周,史稱黃帝命大撓,作甲子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每字代表地球之一年,亦即歲星(九大行星中之木星)繞日一周軌道十二分之一,由子至亥十二年一小循環;昔人以為過短,復加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拼合地支。從甲子起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大循環,周而復始以紀時,如:甲子、乙丑、丙寅……等(今年排至戊寅,明年己卯)年份,稱為六十甲子神,亦稱六十元辰。神皆有名姓。 

公元一一九零年庚戌,金章宗瑞聖皇太后病重不癒,禱於丁卯元辰,病癒;乃效建丁卯聖殿於北京,中奉丁卯元辰像以紀神功。人稱之為「順星」,蓋謂禱之可求流年順利。每年正月初八日特定為「順星節」,香火鼎盛,相沿至今已八百餘年矣。

明永樂間曾敕建白雲觀瑞聖殿(北京),清初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宗師王常月,改瑞聖殿為元辰殿,乃今日命名之始內供奉六十甲子神象,其中文武兼備,喜怒各異其態,各持槍劍,或抱琴執笏,各司其事,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為值年太歲,其後道教稱太歲為「大將軍」,今仍之。每農曆年正月初八晚舉行祭祀六十甲子神儀式,屆時設壇,壇中間燃點三台,左輔右弼七星,共十三盞燈,另燈花一百零八支,跪誦北斗經及順星誥。在道而言,能助煉性修身。在俗家則祈禱福壽,一心頂禮,致力於本命元辰。 

(六十甲子圖樣依照《道教神仙畫冊》塑造,恭奉於香港道教蓬瀛仙館。) 

星君-六十甲子神 

六十甲子神的由來:六十甲子神,古稱歲神,又稱太歲。《周禮》《春官》篇的《馮相氏》節稱其職為「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鄭玄注稱「歲謂太歲,歲星與日同次之月,斗所建之辰」。由此,歲神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為觀測天體和地球運動的需要而編定的。它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十二地支為一循環,又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天干十相配,組成六十干支,用以紀年、紀月、紀日以及時辰。道教沿用此中國古代天文成就,稱六十甲子各有歲神,每歲輪值,為值年太歲,俗稱歲君,各有名號。如: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乙丑太歲陳才大將軍等等。道書中的六十甲子神名與今北京白云觀六十甲子神名號有異,其故待考。 

職能:值年太歲,掌握本歲的人間禍福,他們「率領各神,統正方位,斡運時序,總歲成功」。國家巡狩省方,營造宮闕,開拓疆土;百姓修營宅舍,築壘墻垣,並須迴避。《月令廣義》稱,「太歲者,主宰一歲之尊神。凡吉事勿沖之,兇事勿犯之。凡修造方向等事尤宜慎避」。道書稱太歲君由都雷太歲殷元帥統管。殷元帥,商紂王之幼子。傳稱,幼遭國難,母被妲己所害,家破人亡,蒙申真人收養,授以道法,後乃得道成神。秉性剛直慈仁,常為世人驅邪救難。天庭悉其功果,授以都雷太歲之職,掌地司蕩兇院,總管人間禍福,祛除邪魅,獎善罰惡,為主宰人間罪福之神明。六十甲子神即歸其管轄。 

奉祀:道教的主要宮觀大多有「星宿殿」,供奉六十甲子神。每逢歲初春節期間,道教信徒都要到星宿殿為自己的本命神燒香、叩拜、送上奉獻,比肩接踵。特別是逢到自己出生的干支之年,俗稱「本命年」,更是必須朝拜自己的歲神,祈求健康平安,逢兇化吉,因為相傳「本命年」是「檻兒年」,此年為人處世必須如同邁過門檻一樣小心謹慎,以免摔跤。 

山川河海及雷部諸神-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的來歷:東嶽指的是今山東省的泰山。東嶽大帝就是泰山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東嶽大帝是盤古氏九世苗裔金輪王少海氏與妻彌綸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金虹氏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犧氏時封為太歲。至神農朝,賜天符都官,號名府君。漢明帝時,封為泰山元帥。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封東嶽為「神嶽天中王」。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又尊為「天齊君」。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加封「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詔封東嶽天齊仁聖王,四年又尊為帝,稱「東嶽天齊仁聖帝」。對泰山神之祭祀和崇奉,自上古三代就有。三代民居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故天子「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其中五嶽之長就是泰山,泰山被尊稱為岱宗。《風俗通義》引孔子語稱,「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當指王者功成封禪,以告天地的意思。漢魏以後,道教沿襲古制,奉祀東嶽大帝。 

登仙之途:泰山峻極高巍,古人視作通天之路,故稱「天齊」,意思是與天一般高。祭祀泰山就是在山頂上築土為壇,祭天以報天之功。學道修道之人即以祭祀泰山為登仙之道。 

魂歸東嶽:泰山地處東方,陰陽交泰,萬物之始,有生必有死,故泰山之神知人生命長短。《風俗通義》引當時傳聞稱,「岱宗上有金篋玉策,知人年壽修短」。漢代出土的鎮墓券上,多有「死屬泰山」字樣。自漢魏以後,東嶽大帝又主掌人之生死壽夭。《雲笈七籤》卷22云,「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因此,奉祀東嶽大帝的東嶽廟大多設有管理人仙命籍的七十二司或七十五司,如速報司、福壽司等等,分別司理人的生死貴賤。 

奉祀:東嶽大帝的神誕之日為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廟或者供奉東嶽大帝的宮觀都要舉行祝壽慶典,以大型齋醮儀禮為道教徒祈壽延命。親屬亡故以後,也要到東嶽大帝前行黃籙超度功德,祈禱亡魂早日昇天。 

山川河海及雷部諸神-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由來:碧霞元君,即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之由來,眾說不一。一說是泰山神之女。一說原是天仙神女。據明王之綱《玉女傳》引《玉女考》,黃帝遣玉女七人在泰山建岱嶽觀。七名仙女雲冠羽衣,焚修以迎西昆真人。七女之中,只有一女修而得道,即碧霞元君。另一說則稱碧霞元君原是凡人之女,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與妻金氏所生之女,名玉葉。其女相貌端莊,為人聰穎。三歲懂得人倫,七歲即學道法,曾參拜西王母。十四歲時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煉。天空山,即泰山。黃花洞,即山頂石室。三年修煉丹成,元精發而光顯。於是,憑靈泰山,成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泰山之有女神,晉代的《博物志》、《搜神記》都有記載。但泰山女神之受封是北宋真宗時的事。據《蒿庵閑話》稱,漢代仁聖帝以前,山上有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時,殿圮象仆,童象泐盡,女淪於池。宋真宗東封還次御帳,滌手池內,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滌之,玉女也。真宗命有司建祠奉之,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祠名昭真祠,當是今泰山山頂碧霞祠的發端。明成化年間,拓建為宮。弘治年間更名為靈應宮,嘉靖年間再更名為碧霞。 

護佑眾生: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證位仙真,統率泰山嶽府之天將神兵,照察人間一切善惡生死之事。神通廣大,治病救人,護佑一切農耕、商賈、旅行和婚姻等事。民間傳說,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女抱有嬰兒者,此乃碧霞元君陰佑婦女兒童健康平安,能讓無孕得孕,有孕順產。 

奉祀:明清以來,直至今日,民間崇拜泰山奶奶的,一直十分興盛。碧霞元君神誕之日是四月十八日。神誕日前後,正是泰山地區春暖花開的時候,登頂上山為碧霞元君燒香奉祀、許願還願者,常常是山上山下,連成一片。北方地區多有供奉碧霞元君之廟觀。據《宛平縣志》等稱,舊時,北京宛平高橋和妙峰山一帶,自四月初十至十八日都有碧霞元君神誕廟會,遊人相接,「傾城婦女往乞靈,祈生子」。 

山川河海及雷部諸神-雷部五元帥 

雷部五元帥的由來:雷部五元帥,指的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掌的雷部中五名元帥。雷部中元帥很多,一說雷部有鼓三十六面,各鼓均有一名元帥操持,故有元帥三十六名;一說雷部有催雲助雨護法天君二十四名,故有元帥二十四名。雷部五元帥就是常見於道教經籍之中、民間流傳最廣、在一些道觀中設像供奉的雷部五名元帥,即:鄧、畢、劉、辛、龐等五名元帥。 

鄧元帥為首:雷部諸元帥中,以鄧元帥為首。鄧元帥,名忠,傳稱其「銀牙耀目」、「火焰繞身」。《夷堅志補》稱「天元考召鄧將軍」。《鑄鼎餘聞》引明《常熟私志》稱「律令大神鄧元帥」,當係職掌雷部律令考召之意。 

雷精畢元帥:畢元帥,原名田華。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田華原係雷精,藏地中,寄胎於田間,得千年石鐘乳氣而生。出生時,白晝晴空霹靂,火光照天,風雨驟至。大蛇圍其外,群蜂以哺。及長,因田為田,指華為畢,修煉於漉瀘岩下。女媧補天不成,畢元帥助水火之精,聲吼天地,乃塞天漏。又煉五色火雹風雷陣,助黃帝擊死蚩尤,被拜為龍師。玉帝封以雷門畢元帥之職,敕掌十二雷庭,助玄天上帝誅瘟役鬼,上管天地潦涸,下糾群魅出沒,中擊不仁不義等等。 

掌事劉天君:劉天君,名后,東晉時人。生於岷江漁渡中,幼時落波心而不死。因貧,送於羅真人為侍讀,因精於五雷掌訣,能招風捉雨,隨叩即應,濟民助國。是年東京大旱,皇帝禱於劉天君祠,果有大雨。時秋大稔。皇帝敕命其為「立化慈濟真君」。玉皇大帝亦命劉天君職掌雷部王府的各種事務。 

雷齋辛元帥:辛元帥,原名辛興,字震宇,雍州人。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雍州地界有神雷山。辛興之母即為神雷山霹靂破膽而死。辛興抱母屍而哭。雷神感其至孝,變化為道士而謝罪,並贈辛興十二火丹以啖之。辛遂易形,妖其頭,喙其嘴,翼其兩肩,左執尖,右持槌,腳踏五鼓。玉皇大帝封其為元帥,與畢元帥「共五方事,往來行天,翦幽冥中邪魔鬼惡」。傳說六月十五日為辛元帥神誕之日,奉祀雷神的道教徒於是日茹素,稱為「雷齋」,以祈神佑。 

金刀龐元帥:龐元帥,原名龐喬,字長清。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龐喬家境貧困,世為駕渡之工。但龐喬心行善良,對往來渡客無不平等,救人急難。玉皇大帝聞其至孝至誠,敕為混氣元帥,手執金刀,唯天門之出入是命,以降陰魔,除舊惡,秋毫不爽。 

奉祀:一些大道觀常有設天將殿堂,供奉雷部元帥或其他天將。其中由於各地道教徒的地方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因此供奉元帥之名號以及數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以雷部元帥作為護法神靈,救難神靈祈求確是一致的。

山川河海及雷部諸神-雷公電母 

雷公電母的由來:雷公是司雷之神,屬陽,故稱公,又稱雷師、雷神。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屬陰,故稱母,又稱金光聖母、閃電娘娘。雷電崇拜,起自上古。戰國屈原《遠游》篇有句稱「左雨師使經待兮,右雷公而為衛」;《離騷》中亦云:「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豐隆,據漢王逸注,「一曰雷師」。《山海經》中有多處關於雷神的記載,稱雷神是「龍身而人頭,鼓其腹」,當是獸形。但漢代王充《論衡》中所述漢代的雷神,「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音也」。雷公當是人形。魏晉南北朝時期,雷公又變為獸形。《搜神記》稱雷神「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彌猴」。閃電之職,古代亦由雷公兼司。直至漢代才有電父之說。大約在唐宋時期,閃電之神變成電母。唐崔致遠有句稱「使電母雷公,鑿外域朝天之路」。宋蘇軾亦有詩稱「麾駕雷公訶電母」。宋元以後,電母更有名姓,《鑄鼎餘聞》稱「電母秀使者,名文英」。《元史》的《輿服志》說到軍中有「電母旗」,旗上畫神人為女人形,「纁衣朱裳白褲,兩手運光」。明代小說《西遊記》和《北遊記》都寫到電母,稱「金光聖母」或「朱佩娘」。 

職能:雷公電母之職,原來是管理雷電。但是自先秦兩漢起,民眾就賦予雷電以懲惡揚善的意義。《史記》的《殷本紀》稱「武乙無道,暴雷震死」。王充《論衡》的《雷虛》篇稱「盛夏之時,雷電迅疾,擊折樹木,壞敗室屋,時犯殺人」,「其犯殺人也,謂之陰過,飲食人以不潔凈,天怒擊而殺之。隆隆之聲,天怒之音,若人之響噓矣」。其雷電都具有代天行道、懲罰陰過、震死暴雷的意思。道教繼承中國古代對雷公電母的信仰。唐五代高道杜光庭在其編定的《道門科範大全集》的多種祈求雨雪的科儀中,都以雷公電母作為主要啟請的神靈。北宋以後的神霄派、清微派道士施行雷法,《道法會元》稱雷法之基礎是「氣」,「道中之法者,靜則交媾龍虎,動則叱吒雷霆」,而雷公作為主管雷霆的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即雷祖)的下屬神靈,在施法中予以迎送、召喚、調遣和施雷等事。 

奉祀:在一些規模較蟮牡烙^和廟宇中,常有雷公電母的供奉。雷公神像作力士狀,裸胸袒腹,背插雙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巴長而銳,足如鷹爪。左手執鍥,右手執鎚,作欲擊狀。自頂至旁,環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世稱雷公江天君。電母之像則容如女,貌端雅,兩手執鏡,號曰電母秀天君。雷公神誕之日為六月二十四日。道教信徒一般只是在祈求雨雪時才奉祀雷公電母,專門奉祀的已不多見。但在道教大型齋醮儀禮中仍列有雷公電母之神位。 

山川河海及雷部諸神-龍王 

龍王的由來: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職能: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奉祀: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山川河海及雷部諸神-雨師 

雨師的由來:雨師就是雨神,亦稱萍翳、玄冥等。中國古代的雨神起源甚早。《周禮》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鄭玄注:「雨師,畢也」,意思是「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是雨師畢也」。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畢星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此當是以星宿為雨神也。另外,亦有以人物為雨神者。屈原《天問》云「蓱號起雨」。漢代王逸注稱:「蓱,萍翳,雨師名也」。《風俗通義》稱「春秋左氏傳說,共工之子,為玄冥師」,「鄭大夫子產禳於玄冥」。玄冥,雨師也。晉《搜神記》稱,「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以神鳥為雨師,稱「雨師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鳥,一足,能大能小,吸則溟渤可枯,雨師之神也」。唐宋以後,從佛教中脫胎出來的龍王崇拜逐漸取代了雨師的位置。 

職能:雨師之名,以「師」名神。據《風俗通義》的《祀典》稱,「師者,眾也。土中之眾者莫若水。雷震萬里,風亦如之。至於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異於雷風,其德散大,故雨獨稱師也」。正是由於風雨滋潤,「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 

奉祀:雨師的奉祀,秦漢時已列入國家的祀典。《唐會要》稱,奉祀雨師,升入中祀,並且要「諸郡各置一壇」,與王同祀。道教宮觀也有設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者。其雨師之塑像常作一烏髯壯漢,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雨師陳天君。雨師之神誕日為十一月二十日。由于近代雨師的崇拜逐漸為龍王崇拜所取代,因此現在專門奉祀雨師的祭典已不多見。只是在道教大型齋醮儀禮上,設置雨師的神位,隨眾神受拜。 

山川河海及雷部諸神-風伯 

風伯的由來:風伯,就是風神,亦稱風師、飛廉、箕伯等等。中國古代的風神崇拜起源較早。《周禮》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鄭玄注:「風師,箕也」,意思是「月離於箕,風揚沙,故知風師其也」。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箕星是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之一,此當以星宿為風神。另外,楚地亦有稱風伯為飛廉的。屈原《離騷》有句稱「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晉灼注飛廉曰「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誘注蜚廉曰「獸名,長毛有翼」。此當以動物為風神。唐宋以後,風伯曾作「風姨」、「封姨」和「風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風伯之說,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職能:風伯之職,就是「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風是氣候的主要因素,事關濟時育物。《風俗通義》的《祀典》稱,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 

奉祀:對風伯的奉祀,秦漢時就已經列入國家祀典。《唐會要》稱,奉祀風伯,升入中祀,並且要「諸郡各置一壇」,與王同祀。道教宮觀中也有設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的,其風伯塑像常作一白髮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作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君。風伯神誕之日為十月初五日。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職業同「風」有密切關係者才單獨奉祀風伯,一般道教徒只是在大型齋醮法會時才供奉風伯。 

土地神和地方保護神-城隍 

城隍崇拜的由來:城隍神是護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說文解字》稱「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無水曰隍」。城隍一詞的古義當為護城之河。因此,班固有文云:「修宮室,浚城隍」。以城隍為神名,文獻始見於《北齊書》之《慕容儼傳》,傳稱慕容儼守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隋唐以後,城隍崇拜逐漸流行。《太平廣記》之「宣州司戶」條稱,吳地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五代時期,城隍神已有詔封,例如,杭州城隍被封為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被封為阜俗安城王,蒙州城隍被封為靈感王等等。宋代時,城隍崇拜被列入國家祀典。宋趙與時《賓退錄》言及城隍崇拜,「今其祀幾遍天下,朝家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名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元繼宋典,上都和大都均建有城隍廟,大都之城隍神還被封為佑聖王。明代城隍崇拜達到極盛。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封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為正一品,其餘府城隍為正二品;封州城隍為靈佑侯,正三品;封縣城隍為顯佑伯,四品。同時確定城隍殿按官衙設置,高廣相當,並配備相應的袞章冕旒。明太祖對其一系列推崇城隍信仰的用意曾有說明稱:「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清代的城隍崇拜沿用明制。明清兩代府州縣官員蒞任,必先祭拜城隍神。 

護國安邦:城隍神的職責主要是保護本城百姓,既有在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健康之職,又有監察和糾正陽世官員功過之責。代天理物,剪惡除兇,護國安邦,普降甘澤,判定生死,賜人福壽。《續文獻通考》的《群祀考》中引明太祖之言稱:「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據《北齊書》之《慕容儼傳》稱,南朝梁軍於水中築荻洪以斷慕容儼守城之水路。慕容在祈禱城隍神後,即風起浪湧,沖斷荻洪,救護了守城軍民。 

主理冥籍:《太平廣記》一二四,引《報應記》云:唐洪州司馬王簡易「常得暴疾,夢見一鬼使,自稱丁郢,手執符牒,云奉城隍神命來追。王簡易即隨使者行,見城隍神。神命左右將簿書來檢。畢,謂簡易曰:猶合得五年活,且放去」。由此可見,唐時城隍神已兼理陰司冥籍。現在城隍廟中除了供奉主神城隍以外,還多供有判官和皂隸塑像,當屬城隍神主理陰司冥籍的輔從。道教科儀中,在召請亡魂時,往往要給城隍發「牒」,目的是通知城隍押解亡魂到壇場施食完形、聽候超度,這正是城隍神主理冥籍的體現。 

奉祀:奉祀城隍神,據《諸神聖誕日玉匣記》,明代定五月十一日為都城隍聖誕日。不過,由於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於民,例如蘇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他們的生日也並不一樣。因此各城隍廟的聖誕之日也不盡相同。舊時於清明和中元之日,,還有將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廟、全副儀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之舉,民國以後在中國大陸已廢,但是在元旦、春節以及每月朔望之日,進城隍廟燒香奉祀、祈禱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 

土地神和地方保護神-城隍 

名稱由來︰《周易》泰之上六︰城復(覆)於隍(護城河),勿用師(軍隊)也,(城牆覆在護城河上,不可以使用軍隊)。 

歷代城隍的封號︰在周代已經有城隍的名稱,人民愛護保家衛國的城隍,便列為祀典去祭祀。周時有八臘之祭,《禮.郊特牲》說︰「天子大臘八,水庸居其七」水是隍,庸是指城。 

南北朝時,正式稱城隍神(見《北齊書.慕容儼傳》)唐清泰中,以王爵封城隍神,五代仍之,宋代列城隍入國家祀典,各府、州、縣皆立廟奉祀,元代在京都建立城隍廟,封其神為《佑聖王》,廟宇遍天下。 

明太祖微時曾棲身城隍土地廟中,即帝位後對土地城隍神特別崇敬,大行封賞,京都城隍神(都城隍)封王,府城隍封公,州城隍封侯,縣城隍封伯,其後整頓祀典,取消封爵,下令各地城隍,如行政建制稱呼,例如都城隍,府城隍,縣城隍等)其廟宇建築一如衙門。緣用至清及民初,城隍衙門附設地獄、獄卒、犯人、刑具及十殿閰王、判官、黑白無常陰森可怖,所以勸善懲惡(香港上環街市有十王殿,今已拆去,地名猶存,故老能道之)。 

親民之神︰城隍為親民之神,凡民間有糾紛,則往拜城隍,於神像前立重誓,斬雞頭(香港早期法庭亦偶用此法)以証明其本人理直氣壯,為法律界作參考。 

清代凡地方官新上任,例必排儀仗往拜城隍,以示今後為官清正,否則遭神譴責,故昔日一般人對城隍的信仰和親切感實較他神為深。 
土地神和地方保護神-土地 

土地神的由來: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禮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單位。《禮記》之《祭法》篇注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漢書》之《五行志》又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為報答大地之恩賜而奉土祭社,東漢時即稱社神為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更甚。社神初無姓名。東晉以後,民間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道經《道要靈衹神鬼品經》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錄》稱,「京師社神,天之正臣,左陰右陽,姓黃名崇。本楊州九江歷陽人也。秩萬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從之」。明清以後,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傳為唐代大文人韓愈。杭州太學一帶,原是岳飛的故鄉,於是太學就奉岳飛為土地神。現在的土地廟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約起於南宋。 

生養萬物: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穀以養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覽》532引《禮記外傳》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地廣穀多,不可遍祭,故於國城之內,立壇祀之」。

管理本鄉:自東晉以後,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東晉的《搜神記》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東吳孫權掌權後,蔣子文顯靈於道說:「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這裡所指的福爾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鄉本土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並且為人公道。中國南方土地廟常有對聯稱:「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奉祀: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廟大多比較簡陋。一些大廟中間也有在殿堂中設有當方土地神位者。土地神的神誕之日是二月初二。舊時,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廟燒香奉祀。現在初一、月半到土地廟燒香的依然十分普遍。 

土地神和地方保護神-門神 

門神的由來和職能:門神,即守衛門戶之神靈。中國先秦文獻中就有祭祀門神的記載。《禮記》的《喪大記》注稱,「君釋菜,以禮禮門神」。漢代時的門神指的是神荼、鬱壘二人(讀作申舒、屈律)。《論衡》引《山海經》云:「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魅」。南北朝時,民間已有在門上繪「披甲持鉞」之神荼、鬱壘門神的習俗。後世所繪神荼像,白臉、喜相;鬱壘像,紅臉、怒相。歷代相沿。唐代時,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唐太宗不適,夜聞寢門外有鬼魅呼號之聲。太宗告群臣,秦叔寶(即秦瓊)奏云,願同胡敬德(一說作尉遲敬德)戎裝立於寢門外以伺。太宗准其奏,是夜果然無事。唐太宗於是命畫工繪秦叔寶和胡敬德二人戎馬之像,懸於宮門,邪祟乃息。後世因襲之,於是秦瓊和胡敬德(或作尉遲敬德)即傳為門神。秦瓊繪作白臉,胡敬德繪作黑臉。宋代道書排列神位,一般均將門神列於神衹之最下位,以其職能僅為守衛居室門戶,祛除邪祟、騷擾和進犯。 

奉祀:門神之神誕之日為正月十五日,民間多有在新春時節,祭祀門神並於大門口張貼門神的習俗。一些著名的傳統木刻版畫產地,也以印製門神版畫而聞名,如楊柳青、濰坊和桃花塢等地。門神繪製也多姿多彩,有的頭戴虎盔,有的穿袍掛戴,年畫上還飾有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喜慶圖案,以祈吉祥。 

虎門神 

土地神和地方保護神-灶神 

灶神的由來:灶神,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禮記》的《祭法》篇稱,「王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鍾,或者祀戶,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兩漢時期,有稱火神炎帝神農,死後託祀於灶;也有稱祝融祿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託祀於灶。上灶還要洗刷鍋盆,因此《禮記》的《禮器》篇又稱祭灶是「老婦之祭」,「惟盛食於盆,盛酒於瓶,卑賤之祭耳。雖卑賤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於飲食,故報之也」。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職能:灶神之職原是主管人間的飲食製作。約在東晉前,灶神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大約成書於元明之際的《?#124;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因此,南北習俗均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舊時亦有士紳家於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別。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糰子之類,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講人間罪惡,世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從灶上揭下,連同紙錠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時,再行接灶神之禮,奉祀灶神後,再在灶上粘貼新的灶君紙馬。 

財神和福祿壽星-財神 

武財神的由來和職能: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面濃鬚,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該財神像當為武財神,即趙公元帥像。趙公元帥,即趙公明、趙玄壇。魏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搜神記》和《真誥》等,都有趙公明的神跡,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間,趙公明的神跡才有完整的記載稱,趙公元帥姓趙名朗、玄朗,字公明,終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後,變化為九鳥,墬落於青城山,變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趙玄朗卻獨化為人,避隱蜀中,精修至道。張陵在青城山煉丹時,收趙玄朗護衛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餌之,遂能變化無方。趙玄朗食丹以後,其形酷似天師。天師遂命其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三教搜神大全》稱其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有姜子牙封神一節,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除了趙公元帥以外,民間亦有以關帝和明代無錫禦城戰死的何五路為武財神的。 

趙公明 
燃燈道人 

文財神的由來:文財神,民間所指甚多,如:比干、范蠡、財帛星君和福祿壽三星中的祿星等。文財神多見於民間雕塑和木版年畫雕塑和木版年畫,大多是錦衣玉帶、冠冕朝靴,臉色白淨,面帶笑容,適合新春喜慶,堂室張掛。文財神或是生前巨富,或是昇仙後奉命管理人間財帛、人世爵位。文財神大多並未進入道教神系,亦少有經籍傳世。 

奉祀:舊時稱財神趙公明神誕之日為三月十五日(亦有稱正月初二的),道教徒多於神誕之日到道觀中奉祀財神,祈求五榖豐登,財源亨通。不過,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下凡、巡察人世的日子,因此,民間多於初五清早放鞭炮、舞獅子,俗稱「接財神」,祈求春節以後開市大吉,財源滾滾。 

財神和福祿壽星-福祿壽星 

福祿壽星的由來:道教的福祿壽三星之說,約起於明代。成儀於明代的《金籙齋玄靈轉經早朝行道儀》,其中在為皇家轉誦《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時,祈請神靈中,除有三清、玉帝、北斗九星君以外,還要祈請「南極老人壽德星君」、「上清福德星君」、「上清祿德星君」。同是明代成儀的《金籙齋延壽設醮儀》中,也有祈請「上清福祿壽三星真君」。《中天紫微星真寶懺》朝禮各星君時,也有禮拜「福星天德星君、祿星天祐星君、壽星老人星君」的內容。但是,福祿壽三星之所指,道書和民間歷來眾說紛紜。大約成書於明代初年的《金籙祈壽早朝儀》稱「南極老人福祿壽三星真君」,據文意,似乎將福祿壽三星統歸於「南極老人」名下。現在,道教和一般民眾大致認為,福星指的是天官;祿星指的是文昌;壽星指的是南極老人。奉祀壽星,起於先秦。《史記》的《封禪書》稱,秦時「於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史記索隱》注稱,「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可見,秦漢之時,奉祀壽星可以祈福祈壽。齊梁高道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列南極老人丹陵上真為「太極左位」。漢代以降,一直列為國家祀典。但是,明代洪武三年起,以其為妄而罷祀。然而,道教中的奉祀依舊,並且,將其與天官、文昌同列為福祿壽三星。 

三星職司:福星天官,當以賜福為職。《三官燈儀》稱,「真都元陽,紫微宮主,自然大聖,賜福天官,統攝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長存」。祿星文昌,文昌有六星,其中司祿星,緯書《春秋元命苞》稱「司祿賞功進士」,主文人之功名利祿。壽星南極老人星,《史記正義》稱「為人主占壽命延長之應」。 

奉祀:有福、得祿和長壽等三個目標,一直是中國道教信徒和普通民眾追求的共同理想。因此,明代以降,民間對福祿壽三星的奉祀經久不衰。道教宮觀,盡管少有專門設立的福祿壽三星君殿,但是單獨供奉壽星的仍較普遍。中國福祿壽三星瓷雕至今仍然有人請回家供奉,並預先在道觀中開光分靈,以求靈驗,護佑合家有福、得祿和長壽。 

冥司神靈-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之由來:酆都大帝是陰間冥司主宰地獄的神靈。酆,指北方癸地的鬼國,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圍三萬里,上下並有鬼神宮室。山上六宮是北酆之鬼王決斷罪人之處。生生之類,死後無不受酆都之主宰。南北朝時,北酆之鬼王,多稱為北帝君,簡稱北帝。齊梁高道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排列神仙座次,列「酆都北陰大帝」為最下一層(第七層)中位。 

羅酆山與四川酆都縣:北方之癸地羅酆山原是鬼魂所在之地。大約自宋代起,就有人實指羅酆山為四川酆都縣,並且在酆都地區,累世修建各種與地獄有關的建築,成為中國有名的「鬼都」。酆都縣原有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傳說西漢王方平、東漢陰長生等曾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飛昇。後人誤將王方平、陰長生之首字連讀成為「陰王」,並作陰間之王解釋,於是,福地酆都縣就被視作陰曹地府之所在地。 

地獄主宰:酆都大帝位居冥司神靈之最高位,主管冥司,為天下鬼魂之宗。凡生生之類,死後均入地獄,其魂無不隸屬於酆都大帝管轄,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殺鬼魂,處治鬼魂。舊時奉祀酆都大帝的廟內,多設有七十五司,各司分別承擔收捕、追逮鬼魂,關告鬼魂出入之職能。陽司親屬如有為陰間鬼魂超度贖罪者,亦由酆都大帝決斷赦免,發送鬼魂受煉昇天。 

奉祀:酆都大帝之神誕日不詳。道教徒一般只是在親屬亡故後,超度亡魂時,才奉祀酆都大帝。清代以來,多有於生前為自己預修黃籙道場的,因此今亦有在生前修建延生道場時,關告酆都大帝,祈求健康長壽的。 

冥司神靈-十殿閻王 

十殿閻王的來歷:閻王,即閻羅王,或稱閻羅大王,也稱閻魔王。閻魔,即琰摩、琰摩羅,原係梵語之譯音。閻王原是古印度神話中陰間的主宰,有兄妹雙王之說,稱兄治男魂,妹治女魂。以閻王作為陰間的主宰,掌管地獄輪迴,大約在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原來閻王只有一人,由治事分現為五人,其僚佐有十八人。唐代時,就有天帝冊封閻_王,並由其統率五嶽衛兵之說,同時也有地獄分為十殿,十殿均有主,稱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號,合稱十殿閻王。 

十殿閻王畫像 

各殿主司:第一殿秦廣王蔣,二月初一日誕辰(一說為二月初二日),專司人間壽夭生死,統管吉凶。第二殿楚江王歷,三月初一日誕辰,專司活大地獄,即寒冰地獄。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日誕辰,專司黑繩大地獄。第四殿五官王呂,二月十八日誕辰,專司合大地獄,即血池地獄。第五殿閻羅王包,正月初八日誕辰,專司叫喚大地獄。第六殿卞城王畢,三月初八日誕辰,專司大叫喚大地獄及枉死城。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誕辰,專司熱鬧地獄,即肉醬地獄。第八殿都市王黃,四月初一日誕辰,專司大熱鬧大地獄,即悶鍋地獄。第九殿平等王陸,四月初八日誕辰,專司鐵網阿鼻地獄。第十殿轉輪王薛,四月十七日誕辰,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區別善惡,核定等級,發往投生。投生時,開載胎卵濕化,男女壽夭,富貴貧賤,並於每月匯知第一殿秦廣王處注冊。凡發往投生者,均由孟婆神灌飲迷魂湯,使其忘記前生之事。 

奉祀:明清以來,十殿閻王之說盛行,以致有替代道教原有的東嶽大帝主宰生死之勢。但是民間少有專門奉祀十殿閻王的廟觀(除了四川酆都)。一般均在當地城隍廟內設閻王殿,奉祀十殿閻王。各王誕辰之日,雖然也有香火,但主要奉祀十殿閻王,當是在為亡魂舉行超度科儀之時,以祈求各殿閻王開釋亡魂,使其早日受度昇天。 

得道仙真-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的來歷:三茅真君指的是三位真君,即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三茅真君原來是出生在咸陽南關的三兄弟。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歲時就棄家赴北嶽恆山讀老子書及《易經》,服餌內修積六年,後面見西王母,受玉佩金鐺之道、太極玄真之經,四十九歲時學成得道而歸。中茅君茅固,字季偉,漢景帝時舉孝廉,累遷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漢宣帝時遷洛陽令,後拜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飛昇後,兩兄弟均棄官還家,求兄於東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兩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轉還丹後,亦飛昇成仙。茅氏三真得道後,來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蘇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後名茅山。齊梁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即稱大茅君茅盈為「司命東嶽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稱中茅君為「句曲山真人定祿右禁師茅君」「右禁郎定祿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稱三茅君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屢有加封。茅盈被封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沖虛聖佑真應真君」,茅固被封為「中茅地仙上真定祿右禁至道沖靜德佑妙應真君」,茅衷被封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沖慧神佑神應真君」,總稱三茅真君。 


司命司祿: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祿為名,亦以司命、定祿為職。據《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稱,大茅君茅盈治宮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極,總括東嶽,司命司祿。中茅君和三茅君僅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統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總括岱宗,領生記生,位為地仙九宮之英,勸教童蒙,教訓女官,授諸妙靈,蒞治百鬼,鎮陰宮之門。 

奉祀:相傳,大茅君茅盈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於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昇天。今江蘇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稱於世,其進香之香期為農曆之正月至三月,當係大茅君得道之時日為進香之高潮期。 

得道仙真-呂祖 

呂祖的事跡:呂祖即呂巖,亦作呂喦,字洞賓,號純陽子。由於道教全真道派奉呂巖為純陽祖師,故世稱呂祖。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呂祖生於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四月十四日,河中府永樂縣人。其父呂讓,初為太子右庶子,遷海州刺史。呂巖生於林檎樹下,出生時異香滿徑。幼時極其聰明,日誦萬言。及長,身高八尺二寸,面淡黃,笑臉,微麻,三茈鬚。一說武后時三舉進士而不第。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舉進士,後遊廬山,遇異人受長生訣而得道。另一說,呂巖兩舉進士不第,後在赴長安道中,遇鍾離祖師,授枕作黃粱夢。夢中舉進士,登科第,歷任顯官,入臺閣,擢侍從,居朝三十一年。偶上殿應對差誤,被罪謫官,南遷江表,路值風雪,僕馬俱瘁,一身無聊,方自嘆息。忽然夢覺,入睡前所煮黃粱米飯尚未炊熟,世稱「黃粱一夢」。醒則悟,遂棄家,隨鍾離祖師赴終南山鶴嶺修道。據傳,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呂祖遇到崔公,崔公授《入藥鏡》,呂祖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髮。後在湘潭、岳陽、湖北一帶游歷度人。又據《呂祖本傳》,呂祖得鍾離之道以後,又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一斷煩惱,二斷色欲,三斷貪嗔。初遊江淮,即以靈劍除長蛟之害。後奉天帝之命,居荊山洞府。年六十四上朝元始天尊、玉皇大帝。自是隱顯變化不一,惟其誓願宏大,是以浮塵濁世,行化度人,傳說眾多。元代道士苗善時曾編有《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七卷,匯集呂祖一百零八化的故事,無不以勸人盡忠行孝、積善除邪為本。 

敕封和奉祀:對呂祖的信仰和崇拜,大約自北宋末年起開始興盛。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封呂祖為妙通真人。南宋時已有專門奉祀呂祖的寺廟,並有塑像供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褒贈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又加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呂祖神誕之日為四月十四日,道教信徒多於神誕日赴道觀中呂祖殿燒香奉祀,或還願,或祈願。華南地區和南洋華人盛傳呂祖籤文,遇有急難,常於呂祖殿神像前求籤問卜,祈求神示。 

得道仙真-八仙 

八仙的來歷:八仙,就是道教供奉的並且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八名得道仙真,指的是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和曹國舅等八人。道教的八仙和漢代的「淮南八公」、唐代的「飲中八仙」以及四川的「蜀中八仙」等均無關。道教八仙之說,約起於宋元時期。元代馬致遠《岳陽樓》、范子安《竹葉船》和谷子敬《城南柳》等雜劇都有八仙,與今世所傳的八仙大同小異。明代中葉,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問世後,今世所傳的八仙才定型。 

髽髻道人漢鍾離:原複姓鍾離,名權,後改名為覺,燕台人,字寂道,號和谷子,又號正陽子。全真道派尊其為「正陽祖師」,「北五祖」之一。鍾離權神誕之日為四月十五日。相傳誕生時,異光數丈,狀若烈火。生下後不哭不食,第七日躍然而起曰:身遊紫府,名書玉京。及長,為諫議大夫,奉詔北征失利,軍士盡散。鍾離權獨騎奔谷迷道,路遇王玄甫授以長生真訣及金丹火候、青龍劍法等。後入華山、入崆峒山,見老君,賜號雲房。唐時,度化呂純陽後,應詔昇天,被封為太極左宮真人。鍾離權與呂洞賓間有關神仙之道的問答,有《鍾呂傳道集》傳世。宋欽宗靖康初封為正陽真人。元至元六年(1269年)又褒贈正陽開悟傳道真君。鍾離權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後人破讀為「漢鍾離」。鍾離權逭雙髽髻以傳道,手搖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風。 

張果老倒騎毛驢:姓張,名果,唐代道士。曾隱於中條山修道。自稱生於堯時,渾忘甲子。相傳神誕之日為十一月二十三日。張果老常騎白驢,日行數萬里。歇則疊驢,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之中。乘則以水噀之,復成白驢。唐太宗、高宗均曾徵召於他,均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賜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 

韓湘子藍關度叔:名湘,字清夫,傳為韓愈之侄孫。韓湘神誕之日為十一月初九日。相傳韓湘自幼學道,追隨呂純陽,後登桃樹墮死而屍解登仙。韓愈官拜刑部侍郎時,賓客盈門,朋僚宴賀。韓湘子勸韓愈棄官學道,韓愈則勉韓湘子棄道從學。韓湘子以徑寸葫蘆,酌酒遍飲賓客,數斗不竭。又以盆覆土,開花兩朵,上有金字之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後來,韓愈以諫迎佛骨事,貶謫潮州,別家赴任,途經藍關,值大雪,馬憊於道。韓湘子冒雪而來。韓愈問其地,即藍關,嗟嘆韓湘子預言之靈驗。後韓湘子護愈抵任,復隨愈移袁州,最後度其叔韓愈入道。 

鐵拐李借屍還魂:李鐵拐,相傳名叫李凝陽,或名洪水,小字拐兒,自號李孔目。神誕之日為七月初十日。《混元仙派圖》稱其為呂洞賓的弟子。傳稱李凝陽應太上老君與宛丘先生之約,魂游華山。臨行,囑咐其徒守魄(軀殼)七日。無奈其徒之母突然急病而欲速歸,遂於第六日化師之魄。李凝陽游魂於第七日回歸時,無魄可依,即附於一餓殍之屍而起,故其形醜陋而跛右腳。後封為東華齊陽啟元帝君。 

曹國舅隱居山巖:姓曹,名景休,徐州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稱國舅。相傳神誕之日為八月十五日。因其弟景植不法殺人而伏罪,曹景休恥見於人而隱居山巖,葛巾野服,矢志修真。經鍾離權與呂洞賓之度化,曹國舅得還真秘旨而修道成真,並由鍾離權和呂洞賓引入仙班。 

藍采和歌板行乞:唐代的隱逸。據《續仙傳》、《太平廣記》稱,藍采和常衣破藍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則披絮,冬則臥雪,氣出如蒸。藍采和常行歌於城市乞討,手持大拍板長三尺餘,似醉非醉,踏歌云「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均為神仙脫世之意。後得鍾離權之度化,乘雲而去。 

何仙姑飛行侍母:何仙姑是八仙之中唯一的女仙,名瓊,永州零陵人。相傳神誕之日為四月初十日。十三歲時,入山採茶,遇呂洞賓。後又夢見神人教餌雲母粉,遂誓不嫁,往來山谷,輕身飛行。每日朝出,暮持山果歸來侍母,後屍解仙去。 

呂洞賓黃粱一夢:呂巖,字洞賓,號純陽子。相傳呂洞賓落第後遇鍾離權,鍾離於爐上煮黃粱飯,授枕予洞賓睡,夢見自己進士、當官、升侍郎、成親、為宰相、被誣害、獲罪、家破人亡、窮困潦倒……,倏忽醒來,黃粱猶未熟,方知貴不足喜,賤不足憂,人世間不過一場大夢。遂棄家拜鍾離權為師,入終南山修道。 

奉祀:八仙分別代表中國人的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等八個方面,加上八仙所持的板、扇、拐、劍、葫蘆、拂塵和花籃等均為民間常用之物,因此八仙和道教信徒以及民眾生活十分接近。因此,明清以來八仙靈跡流傳廣泛,深入人心。道教宮觀多建有供奉八仙的殿堂,西安還有八仙宮(古稱八仙庵),其主殿供奉八仙。每逢新春和朔望之日,以及八仙神誕之日,道教徒和民眾到八仙殿堂奉祀,以祈健康平安、萬事如意。 

得道仙真-媽祖 

媽祖的來歷:媽祖是中國?#124;南沿海和海外華人供奉的海洋保護神,又稱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聖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太上老君封媽祖為「輔斗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有關媽祖的記載,大約起於北宋。媽祖原是都巡檢林願之女,名默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歿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歲。林默娘初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由於生而彌月,不聞哭聲,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歲就塾讀書,喜燒香禮佛。十三歲得道典秘法。十六歲觀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昇化以後,有禱輒應。自宣和以後,兩宋間先後敕封達九次。其封號,南宋光宗紹熙(1190年)由「夫人」進爵為「妃」,元世祖時又進爵為「天妃」,清康熙時再進爵為「天后」。至清嘉慶年間,媽祖的封號已經累積到二十八字。 

救度生民:媽祖之主要神跡是救濟海上遇難之生民。據傳,媽祖有隨從,千里眼、順風耳,能解救於千里之外。媽祖常穿朱衣,乘雲遊於島嶼之間。如果海風驟起,船舶遇難,只要口誦媽祖聖號,媽祖就會到場營救。《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媽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橫被傷殺,無由解脫」。後來,媽祖之職能略有擴大。同經還稱「若有行商坐賈,買賣積財,或農工技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產難」,「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禱如意」。因此,民間亦有以媽祖為送子娘娘的。 

奉祀: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媽祖廟,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媽祖廟為祖庭。台灣省有媽祖廟74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神誕之日,福建莆田的媽祖廟和以台灣北港朝天宮為代表的媽祖廟都要舉行奉祀和媽祖像巡街活動,媽祖信徒人數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得道仙真-王靈官 

王靈官的來歷:王靈官,即玉樞火府天將,隆恩真君。俗稱王靈官。《明史》的《禮志》稱,「隆恩真君,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從薩真君傳符法。永樂中,以周思德能傳靈官法,乃於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宣德中(1426-1435)改廟為大德觀,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觀曰顯靈宮。」「夫薩真君之法,因王靈官而行。王靈官之法,因周思德而顯。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靈素輩所附會」。據明清時期的神仙傳記稱,王靈官原名王惡,湘陰浮梁之廟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焚,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於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並金鞭,准其陰隨薩真人,察有過錯,即可報復前仇。十二年間,王惡以慧眼觀察無遺,竟無過錯可歸咎於薩真人。後至閩中,拜薩真人為師,誓佐行持。薩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惡為王善,並且奏告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 

護法監壇:道觀內多塑有王靈官之像,紅臉,滿髯高翹,開口,露獠牙,披甲執鞭,正對山門。額上有火眼金睛,能辨識真偽,護鎮山門。因此,王靈官之職當是道教護法監壇之神靈。明永樂年間(1403-1424),杭州道士周思德能傳靈官之法,附神降體,禱之有應,顯於京師。周思德還在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和薩祖師殿,以王靈官為火府天將,天庭二十六天將之首。宣德年間(1426-1435),又改為火德廟,歲時致祭。 

奉祀:由於奉祀王靈官的殿堂一般都在道觀山門處,因此道教徒進山門後首先朝拜王靈官。只有福建地區民眾有稱王靈官為天將而專為其建廟,稱天將廟。王靈官神誕之日為六月十三日(亦有作六月二十三日),道教徒進廟奉祀王靈官的連綿不絕。 

校勘參考: 

道通天地: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quote

http://mepopedia.com/forum/read.php?1344,29389

 【回覆】道教神仙譜🔴(道)無極聖靈→(一)→(二)(聖女)(聖子)→(三)三一真神名稱🔴

想知道教神仙譜中三清主神的前世今生名稱嗎?→

 

arrow
arrow

    張翊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